探寻先辈足迹 感悟教育真谛
杨淑英 王颖
2016年11月19至20日,“第六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叶圣陶先生的母校——苏州一中召开,作为兰州市“三名人才”培训班学员,我们有幸成为论坛的聆听者。
此次论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苏州一中协办。论坛请到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黄四林;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程红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任友群;苏州一中校长、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项春雷。各位专家的报告都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来展开。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事业的发起人,他在《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中强调: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一种关键力量——习惯。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像有一个人悄悄操控着人生。习惯是后天形成的,却又集中而准确地塑造着人的个性,所以我们说“习惯养成第二天性”。他还倡导新教育追寻的彼岸,是培养出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的看到,“政治是有思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一个孩子只有以良好而全面的习惯,才能为终身持续发展奠基。
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课程结构变革》的主题报告,倡导把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给与会者以国际的视野,全新的思维及智慧的启迪。他强调:开放的学校将培养开放的学生,封闭的学校将造就封闭的个性。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课程,教师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只有把课程打开,重塑课程,才能造就学生开阔的视野;只有把课堂打开,才能成就智慧的的课堂,培养出学生开放的大脑。经历即财富,体验即学习。他也在一直践行课程的重构,学科的重组,通过学校教育的创新、变革,为学生真正的发展服务。
项春雷校长《深耕圣陶教育思想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学校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报告,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苏州一中的弘扬,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将叶老教育思想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合。以“教育是农业”信念奠基学生文化基础,以“教为不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培养好公民”激发学生社会参与。围绕叶老“教为人生”的理念,从德育、教学、教师发展诸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校本课程建设。以“正道”“谊理”“明性”为系列设置的26门集趣味、体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为人生而教育,让教育走进学生内心。
两天的报告,思想的盛宴,荡涤着我们固守的思想,一颗改革的种子已经悄然植入了我们的心田;精彩的报告,就如这苏州的绵绵细雨,润物无声,却滋养着一群西部教师的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