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课堂 促进成长

——杨淑英名师工作室课堂调研活动(一)

发布单位:附属小学发布者:李霞发布时间:2021-05-25浏览次数:82

    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眷注生命的地方。

——杨四耕



      2021520日,金城名师杨淑英走进安宁区培黎小学,开展为期一天的课堂调研。早上740,杨淑英就来到培黎小学,看见学生在校门外排着整齐的队列,准备入校,值周的教师早已就位。7:50学生有序进入教学楼。这一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管理的细致和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8:15在二楼录播室开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今天上课的共有5位老师。



      陈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年、月、日》。从让学生聆听钟表走动的滴哒滴哒声,感受时间的流动,通过回忆学过的“时、分、秒”的知识,自然迁移到更大的时间单位,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一年有多少天?”“一月有多少日?”出示一张年历卡,从年历卡中寻求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观察、填表中,很快理出一年、一月的天数、大小月的不同;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验证,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老师用儿歌、拳头帮学生记忆大小月,强化了记忆效果;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纵观整节课,陈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合理有序;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内容,顺势而为,牵着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教师板书要工整;二是教学语言还可精练一些;三是做到收放自如,该放手时且放手,如:年月日的认识可由学生从年历表中自主探究,获取相关知识点,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年月日生活知识;四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具激励性。



      刘亚青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千以内数的认识》。在学生已有“千”的概念基础上,认读千以内的数,刘老师通过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拨一拨,认读千以内的数,掌握其读法、写法、组成以及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灵活,教学效果较好。遗憾的是:课堂教学节奏前松后紧,课堂练习没有时间了;教学评价语言相对单调,多用“对不对”“123……我坐端”等等;整节课设问太多,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显得有点着急;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少,最好将例1、例2放在一个课时学习,对数的概念的建构更好,使学生自然建立“千”的概念、理解“千”的概念,会读写千以内的数,明白各个数位的上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徐峰峰执教的四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平移》。教师由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迁移到图形的平移,通过操作、观察三角形的平移,得出平移的特点: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每个点移动的距离一样;依次特点,学生自主探究,画出给定图形的平移位置,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循循善诱;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教学语言简练,表达流利;教学效率高,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课的引入要引发学生兴趣,或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做到“温故而知新”;力求简简单单教数学,如较复杂图形的平移,不必用字母标出各点,把简单的弄复杂了;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的思想、思维的品质。



      刘睿教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异分线分数加法、减法》。这是一节纯计算课,一般不易出彩,但刘老师从“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归纳总结—课堂练习”四个环节,一步一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分享,学生在兴趣盎然地解决生活中垃圾问题中,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当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老师并没有着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争辩解决,表现出了的“静待花开”的耐心和容错纠错的教学智慧。整个教学过程如溪水般流畅,教师表达简练、从容淡定,不急不燥,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境界。



      二年级苏老师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从课前游戏—情境引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反馈,教学层次清楚,环节设计合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表达分享,如有的同学在汇报时这样说:“我是这么想的,相同位数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先从高位比起……”孩子们的表达流畅、自信、有理有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需要改进的是:板书再整齐一些;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局限于“太棒了”“非常棒”,多用激励性语言;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细节再仔细一点会更好。



      杨淑英对五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最后杨淑英希望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做好“五个”方面的研究。

      1.研究自己,做到知“知己”。教师要善于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有哪些?比如,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自身的专业发展如何,自己有什么特长,哪些特长能影响学生发展,自己有哪些不足等等。

      2.研究学生,做到“知彼”。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3.研究教材,做到“知法”。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用教材“教”,还是 “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式的教学,教材怎么说,我就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知识,造成学生厌学。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且是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在这里是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的过程。用教材教使学生能从乏味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用教材教能让学生从实际的经历,生活的实践中结合要学的知识,使学生乐学、想学、爱学。

      4.研究教学,做到“知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遵循规律,顺势而为。

      5.集体研究,群策群力。面对教学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互帮互助,借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