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新课标 同伴云端共学习

发布单位:附属小学发布者:李霞发布时间:2022-05-31浏览次数:114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颁布。为了在“双减”背景下,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5月28日早上9点,杨淑英金城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2022小学数学教学“关键问题”伴随式共同体》——“新课标”落地课堂实践研究的启动仪式,出席此次启动仪式的专家有全国模范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潘小明。

图片


     首先,潘小明老师作了《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数据意识》为题的讲座。在讲座中,潘老师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可能情况的个数》教学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认识真实世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课伊始,由“怎么抽奖?”这一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从而进行定性描述,感悟数据的随机性,进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中“数据意识”的培养。


图片

     接着,“好吃又有营养”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者与实践者吴正宪老师作了《将“课标”新理念落在课堂实践——“一致性”视角下的:内容结构化、教学主题化》的报告。在报告中,吴老师从在主题建构中,感悟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在整体建构中,感悟内容结构的一致性;在关联建构中,感悟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三个方面向大家阐述了如何进行一致性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吴老师以“数与代数”为例,让大家感悟在主题建构中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关于“数的认识”,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数对数量的抽象,二是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尤其是从“计数单位”角度认识数能够更好的打通“数域”之间的关联,并为“数与运算”架起了桥梁。吴老师强调,“新课标”的目标在于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重视内容结构化,挖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一致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屋建瓴启心智,箴言灌耳有回声。


     工作室的张飞老师说: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吴正宪老师《“一致性”视角下的内容结构化、教学主体化》的讲座,恰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让过去一个一个例题的散点教、一个一个习题的重复做的碎片化学习状态,变得更加的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充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密切关联,让我明白新时代下要做“心中有学生”的数学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苟亭瑄老师说这次线上学习,使我对2022版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不仅要进行数学学科内部的整合、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做到“心中有学生”的数学教育,更要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知识,根据数学本质,确定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会想事、会做事的学生,让学生在想事、做事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融合与获得。



     刘爱兰老师说: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新课标落地课堂”实践研究启动仪式,潘小明和吴正宪两位老师的讲座,为我们解读课标和数学教学提供了诸多思考与启发。新课标的落地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认真研读新课标,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施于数学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心中有学生的数学教育将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为之努力和奋斗的。



     李楠老师说: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明确新方向,感知新课堂。本次“新课标”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更是时刻督促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探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做到心中有纲,胸中有本,眼中有人,手中有法。



     王雅丽老师说:此次培训,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体会。第一点是要落实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第二点是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实现学科融合,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综合与实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践行新课标的内容,在实践中反思,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成为爱学生,会上课,善研究的好教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此次培训,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表示会以此次启动仪式为契机,深入研究、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转变,关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交流与反思中一路欣赏,一路采撷,一路前行,开拓视角,共同成长,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实和课堂效益提升的完美结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