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之前,昆虫入冬藏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引导学生感受“惊蛰”的气候变化,体验节气特色习俗。结合学校开展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三年级二班以“万物惊蛰始,春意暖童心”为主题,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主题实践活动。
巧嘴诵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又是一年惊蛰时。 听隆隆雷声,惊醒蛰居的动物,看青青嫩枝,唤醒酣睡的春天,赏点点桃花,体会明媚的春日,听朗朗的诵读声,感受“惊蛰”的生机勃勃。孩子们通过诵读与“惊蛰”有关的古典诗词作品,追溯千年文明,感受文化韵味。在诵读中,大家辞别乍暖还寒的初春,用一个全新的面貌,勇敢而坚定地朝着春天的方向前进。
妙手绘惊蛰
在“惊蛰’时,民间素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绘制纸质”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顺利。在融融春光中,孩子们通过涂绘制作,诠释一种别样的春暖花开,体会节气的习俗和乐趣。
春耕体惊蛰
“雷鸣惊蛰始,春耕正当时”,惊蛰,不仅唤醒了各种花鸟昆虫,也唤醒了农耕的人们,吹响了春耕的号角。同学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观察植物的生长、寻找复苏的小虫子。并和老师一起布置植物角,通过土培、水培等方式,感受节气里种植绿色植物的快乐,体验春耕的开始。
食梨品惊蛰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草木纵横,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民谚有言:“惊蛰吃梨,一年不疲!”孩子们纷纷自己动手制作、品尝和梨相关的美食。在活动中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还收获了满满的知识!
此次活动通过看、学、画、品等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学习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精美的作品,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孩子们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让我们相约大自然,探寻节气的奥秘,寻找“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