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梨花笑,日暮笙歌,百花飘。
春意浓,流莺归,万株杨柳,随风俏。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清明节”的人文内涵与节气特点,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文化自信,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校五年级二班开展了以“清明花雨沐春色 感恩追思润童心”为主题的校本德育课程之节气课程。
知“清明”
常忆旧时催谷雨,呦呦早雀唱清明。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礼俗主题。除了扫墓、踏青,清明节还有讲究禁火、荡秋千、放风筝、折柳、吃寒食、蹴鞠等习俗。
踏春
《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万物生长,山野翠绿,正是踏春好时节,到大自然中欣赏人间四月天,真是赏心悦目。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表达美好祝愿。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也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诵“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诵古诗,寄哀思,同学们通过诵读古诗,缅怀革命先烈。
绘“清明”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同学们认真收集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制作“清明节”主题手抄报。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作品,汇聚了孩子们的心血,再现了英雄的感人故事,抒发了自己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本次“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节气课程的开展,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清明节的知识,而且加强了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感悟,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更加坚定了同学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理想信念;通过追忆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历程,同学们更加切身感知到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