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初长成 自在恰如风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23届学生毕业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单位:附属小学发布者:李霞发布时间:2023-06-27浏览次数:74

课堂上,书本是孩子的世界;

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和了解社会,促进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创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内容形式,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为小学六年生活留下美好回忆,近期,我校组织六年级毕业生赴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主题为“少年初长成 自在恰如风”毕业研学实践活动。



       为了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学校临行前召开了行前动员大会。杨淑英校长深情嘱咐孩子们,要珍惜在小学毕业前和同学、老师们的这次“远行”,每位学生在旅途中,要遵守纪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注意自己的言行举行,树立西北师大附小的良好形象。


武侯祠  锦里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四川最负盛名的刘备、诸葛亮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一景一物,无不是学生们最好的历史课外读物。



       锦里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区,这个古老的街区有着超过2000年的历史,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初作为一条商业街区,为唐代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了贸易场所和住宿设施。在明清时期,锦里成为成都市的中心商业区,聚集了大量商人和手工艺人。附小的孩子们在这条街上第一次感受到了巴蜀文化的魅力。



大熊猫基地  三星堆博物馆

       大熊猫繁育基地是目前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这里的大熊猫过着“巴适”的成都生活,虽然有一网之隔,但学生们能亲眼看到这些可爱的“国宝”也非常开心和激动。基地里会不时看到漫步的孔雀和打滚撒欢的小熊猫。这里绿竹成荫,空气清新怡人,沿着竹林一路前行,个性的绳索桥,错落别致的乱石,不急不缓的节奏,遗世独立的风光吸引着每位同学。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将会对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多样化以及熊猫等生物的生活习性有更深入了解。



       三星堆博物馆主要分为一展馆、二展馆。一展馆里陈列了很多夏、商、商晚期的陶器、玉器以及青铜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青铜面具,有纵目面具,有戴冠面具,还有戴金面具的青铜面具。二展馆里有一支金杖,薄薄的金纸包裹着木制权杖,里面的木头已经碳化或消散了,剩下外面那层金,薄薄的金上面还镌刻着箭、鸟、鱼、人脸,非常精细。三星堆的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庆幸不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挖掘发现她,幸好被比较完整的保留和保护下来,让这个神奇的古蜀国文明流芳百世。学生们再一次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所震撼。



四川博物院  四川大学  杜甫草堂  宽窄巷子

       四川博物院坐落在浣花溪旁,紧邻浣花溪公园和杜甫草堂,周边环境优美且人文气息浓厚,主体建筑屋顶具有古代单檐建筑的屋檐曲线,远远伸出,富有动感,外立面以花纹玻璃为主要装饰材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极具特色。走进张大千书画馆,看到眼前一幅幅大千居士的真迹,静下心欣赏,艺术熏陶和浸染体验达到极致。中国画多以笔墨为工具,以散点透视为构图方法,并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西部最美大学校园之一——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同学们瞻仰了校园内的“江姐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革命英烈事迹,从一张张旧照片中深刻感悟了江姐坚定的共产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公元759年冬天,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他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浣花溪一带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建立了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向当地的社会名流换取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称“成都草堂”。1985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天的草堂,很好地保留或再现了杜甫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环境风貌。



       宽窄巷子号称“最成都”的地方,这个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组成的步行街,实是清朝古街道。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



汶川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  都江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一场撼动人心、使无数同胞丧失家园、痛失亲人,留下了无尽伤痛记忆的地震。为了更加深刻的纪念逝者、抚慰生者,让后世的人们正视这场灾难、积极面向未来。汶川县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馆应运而生。看着馆内一张张惊心动魄的照片,一条条生死救援的报道,孩子们少了平日里的喧闹,眼角泛起的泪花一次次夺眶而出,不禁引得人们对自然进行反思,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都江堰是我国唯一留存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中外水利工程史上堪称世界奇迹。都江堰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它顺应自然规律,至今生生不息。



四川科技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科技馆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北侧,设有20多个展厅(分别为航空航天展区、机械展区、虚拟世界展区、机器人展区、天地万象展区、信息科技展区、生命科学展区、生态与环境展区等)和3个主题展览。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临展和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宣传推广科普知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遗址类博物馆。出土了著名的“太阳神鸟金饰”“大金面具”“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等文物。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知道了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所以当选是因为其有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看到古人的精益求精的制造手法,无不体现我们大国的“工匠精神”。



       探天府之国,研川蜀文化。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们在这座“天府之国”饱览了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一起领略巴蜀之都的独特文化魅力,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是一场知行合一的综合实践;同学们之间学会合作,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场身体和精神的研学之旅,也为我校毕业生的小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