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草木染露 嗅丹桂生香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三班开展德育课程之节气课程

发布单位:附属小学发布者:李霞发布时间:2023-09-08浏览次数:16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霉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故名“白露”。



       为弘扬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了解关于“白露”节气的民俗,感知自然的更替、时节的变化和我国二十四节气习俗的丰厚文化内涵和底蕴,四年级三班家校联动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


知识科普篇——讲述白露的故事

       白露是一个怎样的节气?白露节气中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长辈等途径进行了解后,采用图片、视频、绘本、手抄报等不同形式讲述白露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特点,以及传统习俗。



传唱诵读篇——感悟白露的意蕴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白露节气,秋意渐浓,从名字到灵魂酿出诗意,融进年华,美了时光。同学们吟诵着与白露节气有关的诗词,和着优美的旋律,在“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中了解了白露节气的特征,感悟了诗词的意境。



亲近自然篇——观察、收集露水

       露水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民间白露时节素有“收清露”的习俗。“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清晨叶尖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早出采撷任秋风飞舞裙带,任清露湿了衣袖,沾染一分秋的惬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观察露水、收集露水的乐趣,分享秋季的馈赠,感受初秋之美,家长带领孩子们到小区、公园的花草丛中观察、收集清露,感受自然的奇妙与探索的乐趣。



传统习俗篇——白露品美食

       品白露茶

       “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酷暑过后茶树又进入生长佳期,取清露煮沸,细细品来,不似春茶的娇嫩,去了夏茶的干涩,白露的茶刚刚好,道尽秋的淡雅。孩子们自己动手,茶道的程序轻车熟路,回甘的滋味在唇齿间留香。


       食龙眼

       在我国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滋补身体的效果。因为龙眼本身就有养血安神、益气补脾、润肤美容等功效,且白露前后的龙眼正当季,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很好的选择。

瞧,孩子们也体验了一把白露节气习俗“食龙眼”!圆圆的龙眼,里面藏着鲜甜多汁的果肉,咬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饭后不会诱发胃酸,白露之后,温差也日渐变大,此时吃着热乎乎的红薯,真是由里而外的暖起来了呢。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俗。




       孩子们亲自动手,蒸红薯、制作红薯饼、熬红薯粥,虽然厨艺还有待提升,但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认真的。与家人、同学一起品尝劳动的果实,真是其乐融融。


       “秋水明净,秋韵正浓;白露盈盈,芦苇苍苍。” 我们用节气文化的体验式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认识了“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秋高气爽,露凝而白的日子里,一起看草木染露,嗅丹桂生香,阅尽霜华后,懂得珍惜每一秒分明如画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