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的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从古至今,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温润和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认识、了解节气文化,形成对自然的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血脉。
2023年12月22日11点27分09秒,我们迎来冬至节气。此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凝地闭,风厉霜飞。朔风簇拥着冬月走进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展开一幅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
天时转日长
“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等。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故曰“冬至”。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测定出了冬至,《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日,就是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也是其“北返”之日,此后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日变长。在传统文化观念中,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流转进入新的循环。因此,冬至不只是节点,更是始点,它象征着新生,代表着又一个岁时轮回的开始。
数九盼春来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我国民间早有“冬至数九”的习俗,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至九九为止,前后八十一天。日日数到暖,静候春日来。
到了明清时期,“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颇为流行,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这便是“九九消寒图”。有的是用书法笔下生春,有的是以丹青点染红梅。《帝京景物略》中写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度过漫长的冬季,直到冰消寒散,春色满园。
冬至大如年
冬至有“亚岁”之称,仅次于“年”。故而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宋末元初的《武林旧事》这样记载:“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皇家祭祖,官员休沐,店铺罢市,民众走亲,好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
冬至节作为年节,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吃饺子、汤圆、冬至面、赤豆糯米饭,喝桂花酒、番薯汤果……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惯。民间也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为何冬至一定要吃饺子呢?
这里面有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其实,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感谢他在冬天用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熬制“祛寒娇耳汤”治疗好了人们耳朵的冻伤,让百姓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好年。所以,冬至吃饺子,不仅仅是饮食习俗,更饱含着浓浓的温情,传递着人间大爱。
负暄闭目坐
厉风往复几寒凉,万物蛰伏恰冬藏。冬季气候严寒,万物收藏蛰伏。人也应顺遂自然,进入冬藏时节。中医养生认为,此时“进补”最为适宜。
白居易《负冬日》诗云: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冬至养生,重在养心,戒躁静神。“食养冬令进补”,饮食方面宜温润柔软,热量充足;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节,应增衣添帽、御寒保暖;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锻炼时要动静结合,微汗为度。
阳生春又来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已至,春归有期,到那时:沿河看柳,柳色新。昂首望雁,雁凌云;到那时: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且让我们暂停匆忙的脚步,回望一年的收获与精彩,憧憬来年的美好与愿景。
在冬的乐曲里,看一看初雪飞飏的绝美,听一听雪花飘落的簌簌。在玉树琼枝,林寒涧肃的空灵中,感受岁暮清欢,落雪为念的优雅和美好。
在冬的诗文里,感受“大雪落旧檐,新炉烫陈酿”的雅趣,深味“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的生意。在日月之行、岁月跫音的韵律中,体会“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的和乐。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宋)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
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冬至(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天地有盈虚,往复成季节。千百年来,冬至作为时序之端在不断调适着历法秩序、社会关系、民俗心理,并以丰富多样的生活习俗,承载起了民众对于幸福、圆满生活的厚重期许。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愿我们在先民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与浪漫想象中,思索中国文化中天、地、人、物的生命关联,体验中国时间的文化之美,感受中国人生活的韵律之美。
今日冬至,愿你不惧严寒,向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