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淌不息
转眼之间
二十四节气到了最后一站
我们迎来了
大寒
民谚有云:“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大寒节气到来,天气已经冷到了极点,但也正因为这样,冷冻过后,大地就要慢慢开始回春,我们就能感到丝丝暖意了。大寒,沉淀在一岁之末,积蓄着夏秋的能量,凝结着冬日的冰霜,酝酿着春日的芬芳,过了大寒,又是一年。为了让孩子们在大寒节气来临时体验民俗、了解祖国传统文化,二年级二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迎大寒”主题实践活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忙着除旧迎新,等待春节的到来。
大寒简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三候
一候鸡乳:在这一时段,母鸡开始孵化小鸡,这是由于大寒期间的低温使得母鸡能够更好地提供热量以维持孵化过程。
二候征鸟厉疾: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鹰隼等猛烈的鸟类变得更加活跃,它们为了寻找食物而在空中迅速盘旋并俯冲捕捉猎物。这种行为反映了大寒时节生物对食物的强烈需求和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三候水泽腹坚:此时,湖泊和水域的冰层开始变得更厚更结实,以至于能够承受人们在上面行走或滑行的重量。这表明了大寒期间低温造成的物理变化,使得地表由表及里的温度都降到了冰点以下。
大寒古诗、谚语
大寒习俗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扫尘:大寒时节近过年,洒扫以待迎新年。“扫尘”即是“除尘”,又称“除陈”。这个大扫除,对于一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专门抽出时间,把家中彻底清理一遍,每个角落都不放过,越干净越好。正所谓“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把一年的烦恼和晦气扫除掉,来年才有新生。
买年货:买年货是为春节做准备,人们一般会提前计划好要买的东西,比如蔬菜、肉类、干果、零食、灯笼、对联、门神、福字、窗花等。这个计划的过程,非常欢快,等到周末或闲暇时,一件件挑选、备齐,更是令人雀跃,充满幸福感。
食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虽听来简单,却蕴涵着前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因大寒时候,天分外冷,糯米是热量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糯米饭是由糯米、豆沙、红枣、果脯、桂圆、葡萄干、核桃仁、白糖等为原材料配置而成,在寒冷的时节吃糯米饭最适宜,该小吃吃起来又香又软又甜,令人回味无穷。
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土地神的称号众多,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时,以鸡、猪、鱼等肉类祭拜土地神,“做牙”结束,把祭物分送大家食用,俗称“打牙祭”,后来将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亦称为“打牙祭”。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
大寒花卉
大寒,正逢腊月初,腊梅盛绽暗香飘。
王安石曾在《梅》中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腊梅以它特有的明丽、娇嫩的色彩和那幽幽的暗香给寒冬带来了一片温馨。
冬末,草木凋零,除去凌霜傲雪的阵阵梅香,水仙亦是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冬日的一抹亮色。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护国寺、隆福寺花市上售卖花卉的情况:“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民国时出版的《北平风俗小记》也有“腊月末,城南花匠携水仙数盆,于花市出售,其花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染纤尘,有‘凌波仙子’之称,为文人雅士所青睐,置于厅堂,叶片青翠,花香扑面,实为冬日卉中之上品”的记述。
大寒起居养生
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俗语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此时应加强保暖,保持充足的睡眠,进食温性食物如羊肉等,可以积蓄抵御寒风的能量。户外锻炼要注意防护,运动前应充分热身,慢跑、散步等舒缓的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大寒寄语
大寒至,冬将尽,春将始,一切美好都将如约而至!让我们积蓄内心的力量,一起迎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