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三月,细柳微斜。
花城广州,木棉如火。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为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探讨数学教育改进和提升的路径,2024年3月28日至31日,杨淑英带领工作室青年教师苟亭瑄赴广州参加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11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课例与讲座。会场地点设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体育馆内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享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盛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课堂上,贲老师大胆放手,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充分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中自我感知什么是放大、什么是缩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通过数据的对比,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到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这两个概念。整节课在贲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在热烈讨论中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比较、观察中比较、倾听中比较,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达到对放大和缩小的深度理解。
全国知名数学家、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强震球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而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提出质疑,接着通过剪拼的操作得出“沿高剪、平移拼、找联系”的结论。在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最后通过解决“还能怎么剪拼?”“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同位置剪拼有什么联系?”这三个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书记、特级教师陈加仓老师一直致力于研究小学数学拓展课,他基于三角形的认识,为与会老师带来了一节有意思拓展课《三角形的最多个数》。整节课,陈老师都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规则图形拓展到不规则图形,进而找出规律,解决一张1000边形的厚纸板沿某条直的线切割一次能分成多少个三角形的问题。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不是直接否定,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从简单到复杂,学生由最初1000边形切割一刀只能分成一个三角形的结论,发现多边形切割一刀能分成几个三角形与多边形有几条边凹进去有关,进而得出1000边形切割一刀可以分成501个三角形的结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把握关键的内容,讲究策略和方法,深挖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的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书记、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执教《平均数的再认识》,周老师结合学生最熟悉的考试和通过与学校校长聊天的生活情境引出平均分,接着利用Excel表格中的函数计算得到平均分,让学生感受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先合后分,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平均分的两大特性“趋中性”和“敏感性”也非常巧妙地通过补考学生的成绩引出,让学生从抽象到形象直接感受到了平均分受着个体的影响。而求平均数的另一种方法——移多补少也通过“星级评价表”水到渠成的引入。最后更是通过《埃蒙斯的最后一枪》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平均数的特点,还提醒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观察和思考。
其他7位特级教师为我们展示的课例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名师们都聚焦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学、怎样学,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发生。
繁华似锦春意闹,研海无涯奋意长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本次“现代与经典”观摩活动不仅有精彩的课例,更有具有思想深度的理论讲座。专家们聚焦于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理念,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目标。为与会老师提供了可鉴可借的优秀范例,触动并激发了老师们观念的转变,小问题,常思考,老问题,新思考。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声对话的世界,让学生在“想法关联”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在“听、想、说、做”互动过程中学会学习。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改变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勇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探索者”,有“奇思妙想”的思考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名师们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外衣,也没有所谓扣人心弦的导语,朴实自然的课堂,却又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对自己每一节课的“长相”负责,给学生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让我们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走进课堂,向名师们学习,和名师们一起同心、同行、同乐,我们也能登上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