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次次的实践、碰撞、思考、改变,唯有聚焦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2024年11月5日第十六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活动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2名优秀教师,在大会上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六千余名数学教师分别在两个会场——厦门市工人体育馆和海沧体育馆,感受了每一位优秀教师独特的课堂魅力。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我校杨淑英校长带领4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张飞老师代表甘肃省小数会执教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综合与实践课——《确定起跑线》。
一节节优秀的课例,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和核心素养的基本导向,充分反映了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与会教师在观摩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数与代数
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卢飞老师执教的《乘法估算解决问题》中,把估算与解决问题巧妙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应用意识、数感等核心素养。
马克岩老师执教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强调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整节课贯穿“道理相同,方法相通”的教学理念。
薛爽老师执教的《10的再认识》,这节课准确把握了新教材中“再认识”的含义,通过“数小棒——捆小棒——感知‘一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计数单位十以及十进制和位值制的基本规则。
蒋玲飞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小数与整数计数规则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陈强老师执教的《速度、时间与路程》,让学生从经验出发理解概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关系——表达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形与几何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胡刚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以学校“闸门问题”为背景,用课堂“微实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建模的过程,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鲁晶晶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通过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把垂直与平行等数学概念放在一个整体中,建立起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突出了数学的本质。
《圆的周长》分别由邱寅老师和王洪斌老师执教。邱老师通过关联旧知——合理推测——实验验证——概括表达——深化认识等过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模型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经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聚焦研究问题,体现大问题导向下的数学教学。
孙蕾老师和黄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同课异构,各绽芳华。孙老师以“跨”为引,激“趣”联结,在学科融合中,提升量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落实核心素养。黄老师以大单元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量角器的创造过程,体会到用单位角测量的数学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量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中得到逐步丰富。
张香老师执教了《长方体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唤起经验——空间表象——合作探究三个阶段,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聚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统计与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姜鸣老师带来的《复式统计表诞生记》一课,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产生的必要性,感受“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尤其是AI等现代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据时代AI智能的魅力。
综合与实践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我校张飞老师执教的《确定起跑线》,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探索体育学科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模型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王芳老师执教了《图画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借助“文物修复”的模拟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和发展空间想象的实践场所,通过图形运动与符号化表达相结合,编码记录还原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柯朝承老师执教的《找圆心》,让学生经历找圆片的圆心——找自行车钢圈的圆心的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找圆心”的必要性,体会找圆心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在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不仅享受到了秋日的清新,更感受到了教育者的热情与执着。心动不止一“厦”,三天,两个会场,32位来自不同省份的优秀教师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何组织活动展示数学的本质;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孩子们易懂的学习内容;如何体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课堂里。
几天的观摩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新理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且行且思,同向同行,不断实践,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