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竞发。为切实加强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与培黎分校之间的互融交流,促进双方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25年3月20日上午,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在总校多功能大厅举办了2025年春季学期语文学科“同课异构”联校教研活动。集团总校校长杨淑英,安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冯小霞,总校及分校领导班子成员和语文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课例展示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
首先,由总校杨丹妮老师与培黎分校李欣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杨丹妮老师通过创设“穿越时空,化身诗人”的情境和孩子们一起破解写诗之谜、感受爱国情感、抒发报国之志。教学过程中,渗透跨学科理念,把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堂,并尝试应用AI技术,让学生与作者陆游跨越时空零距离对话,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李欣老师则从单元导读入手,通过了解作者、解读诗题、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关键字体会诗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厚植家国情怀。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孩子们在老师巧妙的引导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随后,安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冯小霞、总校正高级教师王迎华、培黎分校高级教师朱桂萍,从不同视角对两节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准点评。
冯小霞老师认为:两位老师能立足新课标,在单元的视野下设计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板块清晰,通过想象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壮丽河山,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通过补充资料、配乐朗读等方式强化情感,达到育人目的。同时,也指出不足,教师要有单元统整意识,古诗教学中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滋养儿童心灵。
王迎华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具有寻根问底、巧设情境、有效策略、任务驱动的共性。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要克服古诗教学易读不易教的现象,教学中以读为本,朗读形式要多样,要读准、读对、读深、读出自己。
朱桂平老师认为:两位老师教学设计能紧扣单元主题,教学环环相扣,方法运用巧妙;跨学科意识强,利用地图、史料、音乐等服务教学;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最终成就了学生。古诗教学既要“入乎其内”,通过语言品析触摸文字温度;也要“出乎其外”,通过跨学科整合拓宽文化视野。
最后,杨淑英校长进行了总结讲话,强调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意义: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后反思意识;二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三是推动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形成A I智能环境下的高效课堂。同时,她也对今天的两节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通过精准、丰富的评价语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二是要巧妙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三是要注重诗意氛围的烘托,利用诗歌情感的变化,表达作者深深的忧囯忧民情怀,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教学是语文课堂中“文化传承”的灯塔,也是“立德树人”的沃土。今日教研,与会教师既看到了两节课的“异构之美”,更在专家引领下明确了“优化之径”。相信,两校教师都能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深耕课堂,让经典的诗句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文化的血脉在异构创新中绵延流淌, 用行动书写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诗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