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重大变化,深入研讨新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课例,探索基于AI技术赋能的教学新样态,2025年7月15日至20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选派总校汪媛媛、王雅丽、杨鑫瑞、白苹4位教师,赴成都参加了“新教材、新教法、新设计——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课程深度研习营”。本次活动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资深教研员、一线名师、教材主编等,通过示范教学、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开展深度学习与研究,为一线数学教师释疑解惑。
7月16日上午,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正宪通过示范课《平均数》及专题报告《在统计教学中发展儿童数据意识》,深刻剖析了如何在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怎样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7月16日下午,首先由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青年优秀教师肖凯捷带来了AI示范课例《正方体单元的复习课》,诠释了AI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接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安海霞通过专题讲座《AI赋能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展示了学校人工智能课程、AI赋能课程教学和切片教研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突破。最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焦建利做了题为《用人工智能助力数学教与学》的专题报告,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等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助力老师们形成了基本的AI素养框架。
7月17日上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刘延革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在课堂中落实新课标,发展学生素养——以图形运动为例》,阐述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密切联系,图形的认识是测量的基础。她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主题学习内容和链接的主要素养表现,更要找到学习内容与素养表现之间的桥梁。实施单元整体设计,进行结构化学习,突出整体性、一致性,发展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
7月17日下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顾志能带来了示范课《2、5的倍数特征》和专题报告《例说数的认识与运算中的推理意识培养》,进一步明确了数的意义、数的性质等都可以借助推理进行认识和理解;数的各种运算,其算理的表达和算法的得出,也都是推理的体现;各种运算定律、性质的形成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同样与推理紧密相关。
7月18日上午,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培训团专家、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国荣带领孩子们探索《记数的奥秘》一课。朱老师从记数的差别引入,带领学生转变固有思维,探索二进制的奥秘。接着,朱老师带来了《以计数单位统领数概念与数运算教学》的专题报告,重点阐述了为如何让教师把握计数单位与运算主题的大概念,引导学生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进一步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提供了诸多思路。
7月18日下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德江执教的《变化的量》一课,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授课,通过四层任务逐步达成教学目标。专题报告《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比、正比例等单元教学为例》,深入剖析教材编写逻辑,为老师们提供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结构化设计框架,并阐述如何通过“本质问题引领、学习任务驱动”展开深度学习,真正实现“有结构地教,有关联地学”。
7月19日上午,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罗鸣亮的示范课《图形的运动》,通过“精问”引发认知冲突,以“善等”留白促思维沉淀,借“少言”让学生主导交流,使学生在充分表达中自主建构知识关联,深度体会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内在逻辑。罗老师结合课例的专题报告《从“喂食”到“觅食”》,提出的好课准则与策略:“经历知识生长、精简讲授时间、暴露思维过程”,以及“精问、善等、少言”的教学策略,为老师们指点迷津。
7月19日下午,深圳市洪湖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穆传慧的示范课《圆的认识》,通过拼圆、剪圆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提问、探究,融入丰富文化理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中同长也”。学生在真实数学情境中,体验感悟,主动参与,真正探究,深度学习,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穆老师结合课例的专题报告《图形认识:从素养立意到追寻本质》,提出审辩式学习,对“学、问、思、辨、行”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构了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类素养、四种思维、五学课堂、六维评价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与会教师受到了深刻启发。
此次暑期深度研习始终聚焦于新课标理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化构建。使我们与会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解读与实践,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新学期,我们将把研习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结构化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思维活跃、素养扎实的高效数学课堂,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