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深化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破解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难题,并汲取基础教育前沿教学理念与方法,2025年7月20日至24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选派总校卢柏林、王颖、孔燕子、杨丹妮、他文馨、殷竣晓、文国娅、王凯璇、郭阳及培黎分校付小慧、解立丹等11位教师,赴成都参加了主题为“AI时代小学语文的坚守与创新”的2025年第十届全国小语名家深度研习营。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资深教研员及一线教学名师,通过示范教学、学术报告、主题沙龙等形式,引领参训教师展开深度学习与研究。
7月21日上午,高子阳老师的示范课《AI习作课:故事新编——龟兔赛跑》,通过构建“自主构思—AI支架—创意生成”教学链,有效打破学生习作思维定式;其讲座《生成式AI与小学作文教学变革谈》展示了智能诊断系统,能精准反馈从语言规范到创意亮点的习作问题,为作文教学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7月21日下午,黄莺老师执教的《铁杵成针》,以“情境体验”为路径,巧妙融合语言积累、思维训练与品德滋养,锚定“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何捷老师的示范课《古诗词三首》,则以“家国情怀”为主线,通过《示儿》的厚重、《题临安邸》的愤慨、《己亥杂诗》的期盼,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沉浸式渗透。
7月22日上午,成尚荣老师在《学科建设中的名师成长》讲座中强调,语文教学需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教师应聚焦真问题、凝练教育信条;乌鲁木齐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鱼利明老师的示范课《能不忆江南》,运用“以诗解诗”策略,有机串联文本、背景与拓展资源,从文字、色彩、书法等多维度解析审美意境,并同步渗透小初衔接的教材逻辑;深圳洪湖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穆传慧跨界执教的《夏日绝句》,从历史维度实现了语言、情感、文化的三层浸润,生动展现了学科融合的广阔前景。
7月22日下午,管建刚与樊小园两位老师接力执教《夏天里的成长》。管老师以“习课堂”理念构建任务驱动式学习,通过限时任务有效激活学生自主探究;樊老师则紧扣中心句,引导学生在合作研讨中深刻领悟“万物生长”的深层内涵,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双重视角。管建刚老师在讲座《语文要素的灵魂是什么》中进一步指出,习惯养成是语文能力提升的核心载体。
7月23日上午,何夏寿老师的示范课《雾在哪里》,巧妙融合传统童话“万物有灵”思维与AI工具,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让识字教学与想象能力自然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门雨红老师的示范课《( )的夏天》,以趣味实验激活学生多元感官,依托《夏日探索营》资源,实现了生活体验与语文能力的双向转化;何夏寿老师的另一节示范课《延安,我把你追寻》,则以革命歌曲、历史场景为纽带,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精神认同。
7月23日下午,樊小园老师的讲座《Q币激励系统》,聚焦趣味机制激发学习内驱力,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成以趣促学的目标;管建刚老师的习作课《我的心儿怦怦跳》,以真实体验为锚点,通过情境触发与细节捕捉,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生命感受,同步渗透了规则意识与协作精神。
7月24日上午,何夏寿老师的讲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强调,需通过多样化任务设计与多元评价,构建“教师支持——学生参与”的协同机制,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创造力。谈永康老师的示范课《观察日记》,以“穿越”游戏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其讲座《生态作文教学探索》则指出,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与自然、他人、自我的有机联结中,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过程性活动提升习作能力,最终指向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七月的成都,暑热蒸腾。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如阵阵清风,吹散了与会教师心头的教学迷雾;生动的示范课例似汩汩清泉,涤荡着教育实践的探索之路。学无止境,境由心生;教亦无涯,境催人进。相信参与此次研修的老师们,定能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学习中积淀智慧,在实践中锐意改进,在反思中持续蜕变,于平凡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